编辑邮箱:1527511756@qq.com
当前位置: 深圳热线>> 产业经济>>正文内容

从“千园之城”迈向“全域公园城市”深圳如何做到“又快又好”“又大又美”

2025年04月30日 来源:中国经济网

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内,高密度地工作生活着2000多万人,去年创造了3.68万亿GDP的巨大经济总量,却没有想象中的排放与污染,反倒为市民们打造了一个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、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和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,让“深圳蓝”“特区绿”常年“霸屏”市民和游客的朋友圈。

从“千园之城”到全域公园城市,“推窗见绿、出门入园”,从城市走向自然,享受“山海连城”的美好生活,深圳正积极打造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全球城市典范,在经济“又快又好”发展的同时,建设“又大又美”的特区新城,探索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治理样本。

空气质量持续领跑

深圳市气象局近日发布的《2024年深圳市气候公报》显示,深圳的PM2.5浓度又创新低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%,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仅次于拉萨、海口,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国超大城市第一;全年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日数达244天,连续第二年零霾日。“深圳蓝”已然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。

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曾几何时,深圳也是污染严重的城市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,上世纪90年代深圳开始霾日振荡增多,到2004年达到历史最多,基本一年有半年时间出现灰霾。2019年以来,随着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加大,深圳的灰霾天数一直维持在个位数。2023年,深圳实现了全年零灰霾日,这是深圳建市以来首次记录到零霾日的一年。

今天的中国,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正逐步“脱钩”。深圳的大气污染防治也取得了重大进步,PM2.5已连续下降到17.3微克/立方米,被美誉为“可以深呼吸的城市”,“深圳蓝”的“含金量”越来越高,深圳这“颜值出众”的底气从何而来?

近年来,深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,完善落实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体制机制,坚持源头防治、综合施策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,通过立法、行政、经济和技术等多种手段综合整治,强化工业源、移动源、面源等污染源治理,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,从根本上保障了深圳治霾的有效性。

深圳是我国最早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之一,目前已成长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。在深圳,公交、出租车、网约车电动化率达到100%,也是全国首个实现超充站数量超过加油站、充电枪数量超加油枪的“双超”城市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4年深圳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75.9%,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19万辆,存量占比达27.4%,充电基础设施超过40万个,密度全国领先,光储超充一体化、车网互动等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业态加速涌现,为进一步节能减排提供了更大助力。

瞄准“国际一流,国内最优”,深圳率先构建了世界先进的空天地一体化大气环境监测体系,建立了覆盖全市74个街道的“一街一站”智能化、标准化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和覆盖11个区的大气光化学污染监测网。此外,还建有超过50种功能先进的大气观测超级站和513米全球最高立体高空站,实现了对城市空气质量全方位全天候监测监管,让大气污染控制更加精准。

站在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一楼大厅,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包括空气自动监测、立体塔监测、超级站监测等16个项目的数据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这是专业人员运用数据孪生技术建立的大气监测数字孪生场景,能实时查看全市空气质量状况和自动站房运行情况,未来还将探索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AI技术,以提高空气质量预报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。

全市公园总数超1300个

近日,占地超2.2万平方米的三洲田樱花林进入盛花期,广州樱、中国红、富贵樱等品种的樱花相继绽放。

截至2024年12月底,深圳全市公园总数达1320个,是全国唯一一个城市中心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城市。

深圳正从“千园之城”向“全域公园城市”迈进。根据《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年)》,深圳以生态空间格局为基础,将最具代表性的海湾、山体、河流、大型绿地等进行系统连接、交织共融和生态廊道贯通,构建起“一脊一带二十廊”的生态骨架,用纯生态方式打造了一批精品远足径。到2035年,深圳将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,实现居民5分钟可达绿色开敞空间,创新构建全域公园体系,建成全民共享共惠、充满活力的国际一流公园城市。

虽然陆地面积仅有1997平方公里,但深圳成功地将自然生态融入城市发展,2018年深圳获得了“国家森林城市”殊荣。如今特区深圳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高达43.56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.69平方米,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%,山林海岸串联成网的绿道总里程有3406公里。

在深圳还隐藏着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--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。深圳大学大湾区红树林湿地研发中心研究员周海超表示,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如同一条绿色的生命线,守护着这片海域的生态平衡。最近十年来深圳已累计修复红树林43.33公顷,湿地植被覆盖度达95%,还入选了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评选的10个“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”。

人与自然和谐共生

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近日公布了深圳野生动植物的最新“家底”:截至目前,深圳累计记录自然分布的陆生脊椎动物551种,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04种,包括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18种,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86种。新发现黑叉尾海燕、白顶玄燕鸥、扁嘴海雀3个新物种。累计记录自然山地合计有维管植物2234种。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6种,包括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,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4种。新发现拟蚬壳花椒、青茶香、九节龙等16个新物种。

深圳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,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有超过2000万人口与超过2万个物种在这里共处。从湿地到森林,从城市绿地到海岸生态,深圳向世界展示了一幅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生动画面。

近年来,深圳通过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,森林、湿地、郊野、地质等各类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,以广东内伶仃-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、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、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、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保护单位为代表,在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、维护野生动物种群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透露,《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总体规划(2025-2035年)》已编制完成,将于近期印发。这份《规划》以“山海共栖,万物生息”为愿景,以建设国际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、打造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美丽中国典范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首善之城为总体目标,是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事业的顶层设计,也是指导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。

深圳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有了丰富且典型的生物多样性。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南兆旭说:“深圳在狭小的地理空间里,给予了迁徙者多样的生存机遇,给予了逐梦者宽广的探寻之路,也是万千物种的共生之地。”记者 李晓玲

相关推荐
从“千园之城”迈向“全域公园城市”深圳如何做到“又快又好”“又大又美”

从“千园之城”到全域公园城市,“推窗见绿、出门入园”,从城市走向自然,享受“山海连城”的美好生活,深圳正积极打造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全球城市典范,在经济“又快又好”发展的同时...[详细]

深圳市首批13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集中开工 房源合计1万余套

董建国表示,加快保障性住房等“三大工程”建设,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,规划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是“三大工程”的重中之重。此次深圳开工建设首批1万余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,形成了起...[详细]

深圳楼市连发两条新政 专家称对一线城市具有风向标意义

杨红侠认为,近期,各地新一轮房地产支持政策密集出台,广州、深圳两大一线城市在近一周内已出台多项新政,涉及公积金贷款比例上调、土拍限价放松、首付比例降低等。在“因城施策”的背景下...[详细]

返回顶部